近期,国内资深汽车垂直媒体正式发布海外车企在华新车质量报告,该报告自 2014 年开启调研,基于真实车主对购车后 2 至 12 个月内车辆质量状况的反馈,运用汽车行业通用的计算方法和标准,对汽车质量进行评估。
在年度海外品牌新车质量报告中,我们看到进口车的市场占有率从 2019 年的 5.2% 降至 2024 年的 2.7%,近乎腰斩,各家车企的表现也同步呈现千差万别之势。
看市场:过硬质量仍是海外品牌立足之本
事实上,近年来,国产汽车质量稳步提升,中国消费者的信心日益增强。与此同时,诸多海外品牌加快国产化进程,进口车市场正逐年萎缩。终端销量数据显示,进口车销量份额急剧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包括性价比不高、提车周期漫长、保养维修成本高昂等。尤为关键的是,消费者对产品的不满情绪加剧,进一步催生了观望态度。
从统计数据来看,2024 年海外品牌进口新车总体质量的 PPH 数值为 125。相较于 2023 年的 132,下降了 7,与 2022 年的 126 基本持平,这表明新车质量有所改善。然而,与 2021 年的 94 相比,仍存在较大差距。
据《一品汽车》了解,新车的问题在主要集中在质量层面,电子设备依旧是投诉最多的领域,不过其占比下降了 2.4%。与此同时,消费者对车身外观的抱怨显著减少,占比从 2023 年的 15.2% 降至 8.5%。与之相反,行驶过程和内饰方面的抱怨明显增多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与 2023 年相比,2024 年消费者抱怨最多的问题不再是刹车异响,而是胎噪声过大。胎噪声过大的 PPH 值从 2023 年的 2.6 飙升至 4.1,问题愈发突出,给众多用户带来了糟糕的驾驶体验。随着人们对智能化便利性的依赖加深,语音识别系统 - 识别率低 / 误解的抱怨也在增加。由于进口车主要面向全球市场,在智能化建设方面难以像国产车那样根据国内需求进行优化,这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较多不满。
在行驶过程方面,消费者的抱怨显著增多,尤其是对各种噪声和异响的忍耐度已降至冰点。毕竟这些问题出现在进口车上,更难被消费者接受,而 2024 年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。其中,胎噪声过大的 PPH 值较 2023 年提升了 1.5,需引起各大主机厂的高度重视。此外,行驶中 - 车跑偏和刹车力不足这两个与驾驶安全密切相关的问题首次上榜,为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。
2024 年,尽管语音识别系统 - 识别率低 、误解的问题相比 2023 年有所改善,但仍是困扰用户的首要电子设备问题此外,触摸屏 、显示屏和仪表容易变脏成为 2024 年新上榜的抱怨问题,这与仪表材质的选择密切相关。
看发展:海外车企仍有较大进步空间
具体到品牌维度,2024 年,在海外品牌进口新车质量表现中,高于平均线的品牌共有 3 个,与 2023 年数量一致。雷克萨斯连续夺冠,但新车质量表现较 2023 年略有下滑,PPH 值从 73 上升至 78,旗下中大型 SUV 雷克萨斯 GX 和 RX 新能源的表现欠佳。奔驰则凭借旗下轿车的出色质量表现,成功跻身高质量行列,提升了品牌整体质量水平。
在市场维度,《一品汽车》注意到,尽管雷克萨斯ES以超10万辆的销量稳居进口车榜首,日系品牌整体市占率第一,但其质量下滑与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。2024年,中国品牌用户忠诚度升至25%,超越海外品牌的23%忠诚度,智能化技术的反超成为关键变量。我们看到,比亚迪“天神之眼”系统向7万元级市场渗透,华为与车企合作的乾崑智驾方案加速普及,均挤压进口车的技术光环。
为了打赢新的转型战役,海外品牌的智能化本地化转型便显得尤为重要,其需针对中国用户需求优化语音交互、导航等功能,避免“全球统一化”策略的失灵;在质量层面,也需进行制造工艺升级,以进一步减少异响、异味等基础质量问题,尤其在高端车型上需维持“品质标杆”形象。
在《一品汽车》看来,2024年海外品牌进口车质量榜揭示了一个矛盾现实:传统优势犹在,但问题正从“可容忍的细节”演变为“动摇口碑的硬伤”。在国产车智能化、全球化攻势下,海外品牌若不能加速技术迭代与质量管控,或将进一步丧失市场份额。未来,进口车的核心竞争力需从“品牌溢价”转向“体验价值”,方能在激烈竞争中守住阵地。
写在最后:
进口车型由于面向全球市场,在智能驾驶和座舱交互设计等需要本地化适配的方面,难以完全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,这尚可理解。然而,制造工艺层面的各种异响、异味问题长期存在,甚至有恶化趋势,这无疑给海外品牌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中,海外品牌进口车若想重振雄风,必须高度重视这些质量问题,加大研发和改进力度,提升产品品质,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。